大家好、团队、
我对 LVT 系列在 ICC、IC 电源电流方面的基本结构有疑问。 我检查了 AVC (高级极低压 CMOS)基于 CMOS 逻辑 、LVT (低压 BiCMOS 技术)基于 BiCMOS (TTL+CMOS)逻辑。
我可以看到 ICC 因所连接的输出状态而异。 对于 AVC 系列、无论输出状态如何、ICC 都是相同的。 CMOS 系列和 BiCMOS 系列之间导致此 ICC 差异的区别是什么?
感谢您的回答。
This thread has been locked.
If you have a related question, please click the "Ask a related question" button in the top right corner. The newly created question will be automatically linked to this question.
大家好、团队、
我对 LVT 系列在 ICC、IC 电源电流方面的基本结构有疑问。 我检查了 AVC (高级极低压 CMOS)基于 CMOS 逻辑 、LVT (低压 BiCMOS 技术)基于 BiCMOS (TTL+CMOS)逻辑。
我可以看到 ICC 因所连接的输出状态而异。 对于 AVC 系列、无论输出状态如何、ICC 都是相同的。 CMOS 系列和 BiCMOS 系列之间导致此 ICC 差异的区别是什么?
感谢您的回答。
图10显示了 ABT 输出级的简化版原理图。 数据被传输到 M1的栅极、用作一个简单的电流开关。 当 M1导通时、电流流经 R1和 M1到达 Q4的基极、使其导通并将输出驱动为低电平。 同时、Q2基极被拉低、从而关闭上部输出。 对于低电平到高电平的转换、M1的栅极必须驱动为低电平、从而关闭 M1。 流经 R1的电流为 Q2的基极充电、将其拉高并导通由 Q2和 Q3组成的达林顿对。 同时、由于其基极驱动电源切断、Q4关断、输出从低电平切换到高电平。 R2用于限制高电平状态下的输出电流、D1是一种阻断二极管、用于防止特定断电应用中的反向电流。
需要将 ABT 器件的较高电源电流用作双极晶体管的基极电流(Q2/Q3/Q4)。
高输出的 ICC 值如此低是一种测量伪影:Q2/Q3的基极电流不会流出 GND 引脚、而是流出输出引脚并流入负载、因此不会包含在 ICC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