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thread has been locked.

If you have a related question, please click the "Ask a related question" button in the top right corner. The newly created question will be automatically linked to this question.

[参考译文] CC1352P:提供的无线电 Rx 性能(例如 SubGHz 与 BLE)令人困惑

Guru**** 2391415 points


请注意,本文内容源自机器翻译,可能存在语法或其它翻译错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准确内容,请参阅链接中的英语原文或自行翻译。

https://e2e.ti.com/support/wireless-connectivity/sub-1-ghz-group/sub-1-ghz/f/sub-1-ghz-forum/1380066/cc1352p-the-provided-radio-rx-performance-for-example-for-subghz-vs-ble-is-confusing

器件型号:CC1352P

工具与软件:

您好、我的朋友们、

我刚购买了 LP-CC1352P7-1开发套件、但我要学习 SoC 的主要功能、尤其是无线电功能。

我浏览了数据表、分析了表中提到的 RX 测试的测试结果。

我已经了解了 SubGHz 和2.4GHz 情况、可以进行如下比较:

  • 对于915 MHz 频率范围、接收信号强度为-103dBm、而对于200Kbps、BER 为0.01
  • 接收信号强度为-100dBm、2.4GHz 频率范围和500Kbps 的 BER 为0.001

这非常令人困惑;现实中、对于 专为2.4GHz 范围设计的较大500Kbps 和大型 Rx 滤波器(至少1 MHz、我只能猜测、因为文档中没有提到它)的性能如何在几乎相同的接收信号功率下以10倍于 BER 的方式超越另一种情况?

对于 BLE 情况、还提到了唯一的内容是"差分模式"、我想这意味着 LNA 是差分放大器。
与我提到的其他示例相比、这是否与它的性能提高10倍有关?

也可以明确这种差分模式到底是什么?

谢谢

  • 请注意,本文内容源自机器翻译,可能存在语法或其它翻译错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准确内容,请参阅链接中的英语原文或自行翻译。

    您好!

    差分模式使用对讲机的差分配置。 对此进行了详细介绍  第2款 的值  SWRA640  (CC13xx/CC26xx 硬件配置和 PCB 设计注意事项): https://www.ti.com/lit/swra640

    两个 PHY 均使用差分配置进行测量。

    对于专有 PHY、为数据表定义 BER/PER 灵敏度限值的方式取决于 TI。 为 CC13x2器件选择了1%的 BER、因为 ETSI EN 300 220当时使用该值。 由于此标准现已转为使用0.1% BER (或等效于中所述)、因此将来可能会使用此更新定义。

    根据应用的不同、PHY 性能需要考虑大量不同的因素、而不仅仅是 BER:选择性、阻断、信号衰减(包括更好的穿透墙壁和圆角)、窄带 PHY 的性能、更低的功耗(通常)、所选频带的拥塞更少等。

    此致、

    Zack

  • 请注意,本文内容源自机器翻译,可能存在语法或其它翻译错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准确内容,请参阅链接中的英语原文或自行翻译。

    感谢差模参考。

    关于 BER、我的问题源于 信息/通信理论的核心。 通常、在较高数据速率和相同 SNR 的通信期间提供高10倍的 BER 是根本不可能的、这只是香农 LOG_2 (1 + SNR)界限的直接结果。

    请注意、我们在中讨论的 SNR 大致相同 信号 这基本上会 使 通信通道的容量达到上限。 所以、在大致 相同的 SNR 下、但是运行在较大数据速率上、绝不会使 BER 性能提升10倍、除非比较的低速率方面的设计确实很严肃。

    我的意思是、如果同样的 SNR、我的性能会下降10倍、这种性能就 胜过了 SubGHz 麻烦的目的、因为其更好的 路径丢失性能可能 完全由其极差的检测性能所决定 。

  • 请注意,本文内容源自机器翻译,可能存在语法或其它翻译错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准确内容,请参阅链接中的英语原文或自行翻译。

    值得注意的是、 考虑给定 PHY 的 BER 与 SNR 曲线时、" BER 性能胜出10倍"/"BER 性能差10倍"未必是最佳情况、请参阅以下相关主题: https://e2e.ti.com/support/wireless-connectivity/sub-1-ghz-group/sub-1-ghz/f/sub-1-ghz-forum/729101/cc1310-ber-for-different-snr-levels-when-using-gfsk-modulation/2693291#2693291 

     要比较的两个 PHY 不使用相同的 PHY 设置-您需要比较 Sub-1GHz (具有相同数据速率等)下的 BLE LE 编码实现 进行"公平"比较。 此外、如前所述、必须考虑选择性/阻断等附加参数(而不仅仅是灵敏度)。

    作为参考、低于1GHz 运行的优势包括:

    • 更远的距离(对于相同的输出功率和灵敏度)。
    • 更低的功耗(在相同范围内 TX 功率更低)。
    • 降低了成本(中间节点到中继信息需要@2.4GHz)。
    • 更好的共存性(重试次数更少、从而延长电池寿命)。

    范围:
    Pr接收天线的可用功率与成比例Pt/(d2f2)。 简化关系显示、对于相同的发射功率(Pt)和灵敏度限值、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的距离将随着工作频率的降低而增加。

    天线性能和障碍物(例如墙壁、天花板、设备甚至人)会降低覆盖范围。 低于1GHz 的器件具有比2.4GHz 等更好的穿透能力。 也就是说、通过这些物体的衰减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 此外、较低的频率在"拐角"处更好、将增加室内覆盖范围。

    降低了功耗和成本:
    从简单关系可以看出:对于与低于1GHz 相同的接收功率和@2.4GHz 的范围、可以选择提高输出功率。 这将增加 TX 端的功耗、并且用于通常无法选择的电池供电应用。

    或者、为了在较高频率下实现与较低频率相同的范围、我们可以添加一个中间节点来中继信息。 这种情况的缺点是增加了复杂性和部署成本。

    共存:
    与挤满了蓝牙、ZigBee、BLE 和 WiFi 的2.4GHz 频带相比、低于1GHz ISM 频带主要用于占空比链路的低频、而且彼此之间的干扰不太可能。 在更安静的环境中运行意味着接收不太可能受到其他发送器的干扰、从而减少重试次数、进而延长电池寿命。

    上述因素的一个含义是、在比较 Sub-1GHz 和2.4GHz 时、仅使用(传导)灵敏度系数没有多大帮助。   


    此致、

    Z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