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thread has been locked.

If you have a related question, please click the "Ask a related question" button in the top right corner. The newly created question will be automatically linked to this question.

[参考译文] OPA2277-EP:流入输入端子的最大电流?

Guru**** 2389070 points
Other Parts Discussed in Thread: OPA2277-EP, OPA2277, OPA227, OPA277
请注意,本文内容源自机器翻译,可能存在语法或其它翻译错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准确内容,请参阅链接中的英语原文或自行翻译。

https://e2e.ti.com/support/amplifiers-group/amplifiers/f/amplifiers-forum/933223/opa2277-ep-max-current-into-input-terminals

器件型号:OPA2277-EP
主题中讨论的其他器件: OPA2277OPA227OPA277

我们有一个将外部电压分压并馈入 OPA2277-EP 的设计。 在此应用中、有可能在运算放大器实际通电之前存在外部电压。 因此、如果我认为运算放大器的输入为无限阻抗、那么我会快速超过0.7V 绝对最大输入电压(电源轨为0V)。 但是、使用 SPICE 模型、我可以看到、一旦输入电压达到约480mV、电流就会流入运算放大器端子。 在我的最大外部电压和这个应用上的分压器配置下、我看到70uA 流入 OPA 的输入端子、这足以将输入电压保持在0.7V 以下。 现在、SPICE 模型在对该场景进行建模时是否准确? 在 OPA 的输入被过驱时、在 OPA 受损之前、是否有一个安全的电流流入 OPA?

  • 请注意,本文内容源自机器翻译,可能存在语法或其它翻译错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准确内容,请参阅链接中的英语原文或自行翻译。

    通常、不能假定 SPICE 模型准确地显示异常行为。

    数据表的第9.2.2.2节指出:

    OPA2277的 kΩ 由1k Ω 串联输入电阻器和二极管钳位提供保护。 输入可承受±30V 的差分输入而不会造成损坏。 保护二极管在输入过驱时传导电流。 这可能会干扰单位增益跟随器应用的转换行为、但不会损坏运算放大器。

  • 请注意,本文内容源自机器翻译,可能存在语法或其它翻译错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准确内容,请参阅链接中的英语原文或自行翻译。

    您好、Francisco、

    您可以在分压器中安装二极管钳位。

    您能否发布原理图?

    Kai

  • 请注意,本文内容源自机器翻译,可能存在语法或其它翻译错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准确内容,请参阅链接中的英语原文或自行翻译。

    上述数据表 摘录存在的问题是、不清楚二极管是如何配置的。 在某个时候、我们假设它们是输入到轨(与多个其他运算放大器相同)。 但更仔细地观察、二极管不是输入到轨、而是跨输入。 非 EP 数据表中有一个显示二极管配置的图。  

  • 请注意,本文内容源自机器翻译,可能存在语法或其它翻译错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准确内容,请参阅链接中的英语原文或自行翻译。

    虽然您的建议肯定会奏效、但我想得到的答案是、有多少电流可以推入运算放大器输入中、以便将来在任何电路中对其进行评估。 这是一个 ltspice 文件、显示了我描述的行为。 很显然、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反馈网络、我留下了这个反馈网络来显示被运算放大器输入灌入的电流、而不是输入两端的背对背二极管灌入的电流。

  • 请注意,本文内容源自机器翻译,可能存在语法或其它翻译错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准确内容,请参阅链接中的英语原文或自行翻译。

    您好、Francisco、

    您能否分享一个更详细的原理图、其中显示了器件的实际电路内环境、包括反馈路径? 如有需要、可通过电子邮件完成此操作。

    谢谢、

    Jon

  • 请注意,本文内容源自机器翻译,可能存在语法或其它翻译错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准确内容,请参阅链接中的英语原文或自行翻译。

    很抱歉我无法。 我不希望评估或修复特定设计、而是希望了解运算放大器的最大输入电流特性。  

  • 请注意,本文内容源自机器翻译,可能存在语法或其它翻译错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准确内容,请参阅链接中的英语原文或自行翻译。

    您好、Francisco、

    TI 不会描述运算放大器产品的特征、也不会保证在有效工作范围之外的条件下的性能 、例如电源关闭和施加输入电压。 正如 Clemens 所说、SPICE 模型也不会准确反映工作条件之外的响应。

    不过、根据一般经验、10s 至100s uA 的输入电流不太可能导致足够的功率/热量、从而对放大器造成重大损坏(具体取决于架构)。

    不过、这一问题并没有真正的通用解决方案、因为它取决于电流路径。 假设 IN-引脚通过2k 电阻接地、这样放大器处于同相增益状态。 电流的一个潜在路径是通过 IN+、通过1k 限流保护电阻器、通过其中一个钳位二极管、通过另一个1k 限流电阻器返回、然后从 IN-和通过2k 电阻器到达接地端。 但移除2k 电阻器并将其置于缓冲器配置中、电流路径不再可行。 我假设它可以跟踪相同的路径、然后通过反馈电阻器、然后向负载断开、但这取决于下游的情况。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输入端的二极管都用于钳制差分电压。 ESD 二极管与此隔离。 如果输入端存在足够的电压来打开这些引脚、则二极管上可能会出现0.5V 的压降、电流会重定向到 V+引脚。 在电压足够低的情况下、放大器内的任何部件都不大可能打开。 这取决于 V+引脚上的电压轨在电源关闭时的样子-很可能不是真正的接地、而是高阻抗、因此您必须再次评估电流的潜在路径。

    例如:80V * 5k/25k = 16V -> 100k 电阻器上的15.5V -> ESD 二极管上的~155uA、假设 V+有接地路径

    或者使用假设的2k 电阻接地、您会在100k+1k+1k+2k 和差分二极管上看到16V、因此可能~149uA。 如果您想获得真正的粒度、您可以假设一些电流流经 ESD 单元、一些电流流经差分钳位、但同样、它也非常依赖于实际的实现。

    总而言之、  

    • 不要相信 SPICE 模型在未通电条件下的作用
    • TI 无法保证未上电放大器、我们只能讨论可能/最可能的行为
    • 典型的经验法则估算是、100uA 左右的电流不会造成损坏
    • 实际电流将取决于接地路径

    但愿这对您有所帮助。

    谢谢、

    Jon

  • 请注意,本文内容源自机器翻译,可能存在语法或其它翻译错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准确内容,请参阅链接中的英语原文或自行翻译。

    Jon 您提到 ESD 二极管。 答案可能是这些。 您能否详细说明上述二极管的配置? 我是否正确地假设有一个二极管将每个输入连接到每个电源轨(即每个输入有2个二极管)? 如果您具有上述二极管的额定电流、那么这就回答了我的问题。  

  • 请注意,本文内容源自机器翻译,可能存在语法或其它翻译错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准确内容,请参阅链接中的英语原文或自行翻译。

    您好、Francisco、

    是的、每个输入与 V+和 V-轨之间都有一个 ESD 二极管。 这些电流的限制通常约为10mA。 但是、这些功能实际上用于防止短时 ESD 事件、而不是长期电气过载(EOS)事件。 如果未供电器件的输入端持续存在电压、则像 Kai 提到的、您将需要使用 TVS 钳位或一些肖特基二极管进行外部保护。 ESD 二极管实际上可以在 HBM 测试期间看到高于10mA 的电流、但同样、要持续运行、您需要保持低于此值、以避免 ESD 电池发热/损坏。 我再次建议保持在几百 uA 以内。

    谢谢、

    Jon

  • 请注意,本文内容源自机器翻译,可能存在语法或其它翻译错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准确内容,请参阅链接中的英语原文或自行翻译。

    回答问题的完美方法。 我忘记了提到我的外部电压具有瞬态性质。 正如指出的、电流将远低于1mA。 我们习惯在其他器件中看到最大输入电流规格、例如下面的器件。 而不是2277或2277-EP。 但它们的 ESD 额定值相同。 是否知道2277为什么没有列出此类规格?

    此外:

  • 请注意,本文内容源自机器翻译,可能存在语法或其它翻译错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准确内容,请参阅链接中的英语原文或自行翻译。

    您好、Francisco、

    问得好。 如果我不得不进行猜测、我会说这与 OPA277实际上是一个 Burr-Brown 器件这一事实有关。 您仍然可以在网上找到旧的 BB 数据表、并稍微深入地了解一下。 该器件本应在 TI 于2000年收购 BB 之前大约一年发布、因此我猜是 ESD 二极管电流限值不是通过原始测试确定的、 由于已经通过 ESD 测试、TI 没有理由再次对其进行测试以确定这些电流规格。 作为一项免责声明、我认为这主要是推测、但它似乎相对可行。 OPA227也是 BB 器件、本会同时发布、但其旧的 BB 数据表提供的最大电流值为20mA。 遗憾的是、我不确定原本参加该 BB 测试的人是否仍在 TI 周围、因此很难找到不同测试方法的原因。

    谢谢、

    Jon

  • 请注意,本文内容源自机器翻译,可能存在语法或其它翻译错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准确内容,请参阅链接中的英语原文或自行翻译。

    Jon、  

    找到2277的1999 BB 数据表、请参见随附。 有趣的是、没有提到具有任何 ESD 功能的器件。 然后、我找到了一份包含 ESD 额定值的2005数据表(BB、但带有 TI 标记)。 您是否可以再次检查该器件是否具有 ESD 保护二极管? 1999 BB 数据表未突出显示器件 ESD 功能似乎很奇怪。  

    e2e.ti.com/.../OPA2777_5F00_datasheet.pdf

  • 请注意,本文内容源自机器翻译,可能存在语法或其它翻译错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准确内容,请参阅链接中的英语原文或自行翻译。

    您好、Francisco、

    我能够验证从每个输入到每个电源轨确实有 ESD 二极管。  

    谢谢、

    J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