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thread has been locked.

If you have a related question, please click the "Ask a related question" button in the top right corner. The newly created question will be automatically linked to this question.

[参考译文] TM4C1290NCPDT:TM4C1290NCPDT 数字 I/O 焊盘-更近的视图

Guru**** 2328380 points
Other Parts Discussed in Thread: TM4C1294NCPDT
请注意,本文内容源自机器翻译,可能存在语法或其它翻译错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准确内容,请参阅链接中的英语原文或自行翻译。

https://e2e.ti.com/support/microcontrollers/arm-based-microcontrollers-group/arm-based-microcontrollers/f/arm-based-microcontrollers-forum/588995/tm4c1290ncpdt-tm4c1290ncpdt-digital-i-o-pad---closer-view

器件型号:TM4C1290NCPDT
主题中讨论的其他器件:TM4C1294NCPDT

团队、


来自我们的 Tiva 客户:

----

在 Tiva 数据表(DS-TM4C1290NCPDT-15863.2734、SPMS429B)中、图10.1 (版本中的725页)是一个数字 I/O 焊盘的图。

 

我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右侧的“数字 I/O 板”框中的内容。  具体而言,我正在尝试了解实际引脚、“输入板”采样点和输出引脚之间的连接。

 

其基本目标是使用同一 I/O 通道上的输入监控输出(理想情况下为实际物理引脚)、以检测某种硬件故障何时处于活动状态(外部 PC 迹线卡在高电平、内部晶体管驱动器故障等)。

 

您能找到有用的信息吗?

----

提前感谢您的帮助!!

-cy

  • 请注意,本文内容源自机器翻译,可能存在语法或其它翻译错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准确内容,请参阅链接中的英语原文或自行翻译。
    Chris、
    虽然我无法访问任何"机密 TI 文档"以提供您所请求的准确答案,但我可以说,我们有时只需通过读取 GPIO (即 GPIOPinRead())即可监视 GPIO 的状态。 即使配置为输出、此函数也会返回实际引脚状态。 因此、您可以"仔细检查" GPIOPinWrite 指令的结果。
    但是、如果 MCU 尝试通过 SW 将引脚驱动为高电平、并且由于某些更强的电路径、外部电路强制其为低电平... 那么、我们确实会遇到更严重的短路问题。
    此致
    布鲁诺
  • 请注意,本文内容源自机器翻译,可能存在语法或其它翻译错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准确内容,请参阅链接中的英语原文或自行翻译。

    Chris、

     下面是简化的 IO 焊盘结构。 输入缓冲器和输出被连接以形成 I/O 这意味着、作为诊断测试的一种方法、您可以通过输入缓冲器读取在输出缓冲器上驱动的内容。  

      

    Bruno、也感谢您的提示。  

  • 请注意,本文内容源自机器翻译,可能存在语法或其它翻译错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准确内容,请参阅链接中的英语原文或自行翻译。

    [引用 user="Bruno Saraiva"]我可以说,我们有时只是通过读取 GPIO 的状态,即通过 GPIOPinRead()来监视 GPIO 的状态。 即使配置为输出、此函数也会返回实际引脚状态。[/QUOCEL]这似乎与 TM4C1294NCPDT 数据表日期2014年6月18日的 GPIO 数据(GPIODATA)寄存器的说明相矛盾、说明如下:

    [引用]如果各自的管脚配置为输出、那么读取 GPIODATA 将返回最后写入的位值;如果将这些管脚配置为输入、则将返回相应的输入管脚上的值。[/引用]

    在 TM4C1294NCPDT 的测试中  、GPIOPinTypeGPIOOutputOD()用于将 GPIO 设置为开漏、 一旦 GPIOPinWrite ()被用来在 GPIODATA 寄存 器 GPIOPinRead ()中设置'OOne (1),即使实际的引脚被从外部驱动为'Zero',开漏 GPIO 也会报告为'On'。

    即、当 GPIO 设置为输出时、软件不会监控实际的引脚状态。

    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测试、不确定由外设控制的 I/O 管脚是否允许 GPIO 输入监控实际的管脚状态。

  • 请注意,本文内容源自机器翻译,可能存在语法或其它翻译错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准确内容,请参阅链接中的英语原文或自行翻译。
    切斯特、
    感谢您的更正。 由于我们没有损坏/缩短的电路板、也没有将其配置为 OD 输出、因此我们假设读数表示 GPIO 电平。
    我不想在我的一个板中进一步造成必要的电气冲突、以将 GPIO 作为标准测试... 这可能不是决定性的、会烧坏焊盘...
    很抱歉这个误导人的帖子-希望至少它能引起良好的讨论并增加知识!
    谢谢
    布鲁诺
  • 请注意,本文内容源自机器翻译,可能存在语法或其它翻译错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准确内容,请参阅链接中的英语原文或自行翻译。

    [引用 USER="Chester Gillon"]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测试,不确定由外设控制的 I/O 端口是否允许 GPIO 输入监控实际的引脚状态。

    如果写入以下内容、那么该引用的读数是否会更好:"如果 I/O 端口-配置为 GPIO 输出-由外设控制?..."

    如果引脚配置为输入-应该(始终)可以监控引脚状态-我想...

  • 请注意,本文内容源自机器翻译,可能存在语法或其它翻译错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准确内容,请参阅链接中的英语原文或自行翻译。

    [引用 USER="CB1_MOBILE "]如果该引用被写得更好:"如果 I/O 端口-配置为 GPIO 输出-由外设控制?..."

    如果引脚配置为输入-应该(始终)可以监控引脚状态-我认为...已同意。

    我对 配置为 I2C7SCL 和 I2C7SDA 外设功能的引脚 PD0和 PD1的 TM4C1294NCPDT 进行了更多测试:

    a)当 GPIO 端口 D GPIODIR 位[1:0]为零(即输入)时、GPIO 端口 D GPIODATA 位[1:0]读取 PD[1:0]引脚上的值。

    a)当 GPIO 端口 D GPIODIR 位[1:0]为1 (即输出)时、GPIO 端口 D GPIODATA 位[1:0]未读取 PD[1:0]引脚上的值。

    被配置为开漏的 I2C 外设控制的引脚被使用、这是因为这些引脚可能会对地短路以检查从 GPIODATA 寄存器读取的值、而不会损坏输出级。

    因此、当外设控制引脚的输出状态时、可能可以通过读取 GPIODATA 寄存器来确定引脚是否处于正确状态、但是检查引脚状态的软件必须知道外设驱动的状态。

  • 请注意,本文内容源自机器翻译,可能存在语法或其它翻译错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准确内容,请参阅链接中的英语原文或自行翻译。

    就像您使用巧妙的实验、该实验旨在"避免潜在问题"、同时增进理解。    (即 I2C 下的开漏提供的"安全")

    您(当然)知道这一点、但其他人可能不知道:"如果"真正/真正"知道该 GPIO 输出的"时刻"状态是必需的、那么最有可能始终将 GPIO 输出路由到(单独的) GPIO 输入...

    请注意、这种方法确实会"吃 I/O"。   在我们的某些高可靠性设计中、我们通过采用多路复用器 IC 来减少"引脚进食"、这使得"牺牲"仅"1"的 I/O 即可监控多达8 个 GPIO 输出!   (确实涉及"权衡"-我们获得 GPIO"输出检测编号"-但代价 是扫描多路复用通道会造成"时间损失"(延迟)。)

    如果/当中的一个因素"易用性"-"输出连接到输入"方法(刚才介绍-通过直接连接或通过多路复用器)通常排名很高...

  • 请注意,本文内容源自机器翻译,可能存在语法或其它翻译错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准确内容,请参阅链接中的英语原文或自行翻译。
    切斯特、您好!
    感谢您运行该实验。 对于我之前使用过的其他 MCU、输入引脚通常会广播到其接收外设。 如果由外设共享、则输出需要多路复用器。 我自己不确定 TM4C。 感谢您的确认。
  • 请注意,本文内容源自机器翻译,可能存在语法或其它翻译错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准确内容,请参阅链接中的英语原文或自行翻译。
    您好 CB1、
    我们实施了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您在其他 MCU 中的建议的功能。 例如、PWM_A 输出引脚可以路由到另一个输入捕获 CAP_B 引脚、但路由在芯片内部完成。 遗憾的是、TM4C 不支持不同 I/O 之间的内部回路。 但感谢您向论坛社区提出您的想法。
  • 请注意,本文内容源自机器翻译,可能存在语法或其它翻译错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准确内容,请参阅链接中的英语原文或自行翻译。

    您最受欢迎的是 Charles -请注意、此类(外部)电路提供的"一致性、简易性和灵活性"证明在设计/交付"匆忙"时尤为重要-并且(所有) MCU 的"机密"未被(很好)发现或披露。

    再次感谢 Chester、他重点介绍了"用户实验"的优势、"用户实验"始终专注于用户(实际)的 MCU 和系统-并在"论坛帮助已到达(尚未到达)时提供价值(有时甚至是"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