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thread has been locked.

If you have a related question, please click the "Ask a related question" button in the top right corner. The newly created question will be automatically linked to this question.

[参考译文] TIDA-00366:接地方案

Guru**** 2482225 points
Other Parts Discussed in Thread: TIDA-00366

请注意,本文内容源自机器翻译,可能存在语法或其它翻译错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准确内容,请参阅链接中的英语原文或自行翻译。

https://e2e.ti.com/support/tools/simulation-hardware-system-design-tools-group/sim-hw-system-design/f/simulation-hardware-system-design-tools-forum/1431285/tida-00366-grounding-scheme

器件型号:TIDA-00366

工具与软件:

您好!

在 TIDA-00366参考设计中、接地方案使参考点(U_BOT_REF、V_BOT_REF 和 W_BOT_REF)通过0 Ω 电阻器 R133、R139和 R140分别连接到 VDC-。 此外还通过另一个0 Ω 电阻器 R142连接到 GND1 (16V 栅极驱动电源的接地端)。

这意味着每个底部栅极驱动器 GND 都通过 PCB 上的0 Ω 短接线连接到栅极驱动器电源 GND 和 VDC-。

我对这种安排有几个问题

  1. 此短接线的用途是什么? 为什么不通过布局布线本身中的一些常见星点直接连接所有底部三相栅极驱动器部分 GND?
  2.  对于采用外部交流和直流母线排列的外部电源模块、这是一种更好的接地方案

a)通过 PCB 中的短接线/布局将栅极驱动器部分的所有底部接地连接在一起  

或者

b)保持所有底部 GND 的 GND 平面 分离 因为它们最终通过 VDC-汇流条进行连接?

3.在继续问题2中、如果向底部栅极驱动器提供单独的电源、会发生什么情况? 我们是否需要将其 GND 连接到 PCB 上或将其绑在 PCB 上的一端、或者我们是否应该将每个底部栅极驱动器相位的接地平面保持分离、然后通过 VDC-汇流条从外部连接?

  • 请注意,本文内容源自机器翻译,可能存在语法或其它翻译错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准确内容,请参阅链接中的英语原文或自行翻译。

    尊敬的 Jigesh:

    感谢您就这些问题与我们联系。

    1.如前所述、GND1是控制侧 GND;VDC-是电源侧 GND。 此设计已尝试将这两个电阻分压、仅在0 Ω 电阻器 R142上连接它们。 这一直是主要目的。 这可能不是最好的或完美的模式。 您可以尝试使用星 型模式和其他模式进行比较。

    2.如果我们能偏离电源接地和控制接地,那么(A)模式就会更好。 毕竟、我们需要在共享的低侧16V 控制电源上将它们连接在一起。 对于(b)模式、如您在问题3中提到的、如果我们可以为每个低侧栅极驱动器使用三个16V 控制电源、那 会更好。 否则、它可能会在通道之间形成多个环路、因为 GND 必须同时连接在功率侧和控制电源侧。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 GND 平面来降低通道的低侧电路内部和之间的阻抗、或(A)模式可能会更好。

    此致、

    Jerome S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