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使用的为L(out)10uH,C(out)10uF,R(sns)为0.1Ω,但是充电时间十分漫长,电池进入FAST阶段的电流也十分小,求大神帮忙给出L(out),C(out),R(sns)大小,或者教下我怎么计算Detailed Design Procedure ,另外还想问BQ24105输入为交流电吗?且在V(in)=16v V(BAT)=8.4V时 I(charge)以及I(PRECHARGE)是多少?
This thread has been locked.
If you have a related question, please click the "Ask a related question" button in the top right corner. The newly created question will be automatically linked to this question.
我现在使用的为L(out)10uH,C(out)10uF,R(sns)为0.1Ω,但是充电时间十分漫长,电池进入FAST阶段的电流也十分小,求大神帮忙给出L(out),C(out),R(sns)大小,或者教下我怎么计算Detailed Design Procedure ,另外还想问BQ24105输入为交流电吗?且在V(in)=16v V(BAT)=8.4V时 I(charge)以及I(PRECHARGE)是多少?
关于CC模式下的电流,需要确保是在CC阶段测量的。即电芯电压比较低的时候,如将电池放电到7V左右再观察此时的充电电流。
如果此时充电电流还达不到1A,那么首先要检测输入源是否能够稳定的提供这个电流,比如一些太阳能面板的输出电压会在电流比较大时大幅度的跌落,所以要测量一下输入源是否能够稳定在16V时输出1A多的电流。如果不行再调整电感,满足CCM稳态的前提下,电感是与输出电流能力成反比的,注意电感调整以后,因为内部补偿网络固定补偿LC双极点的位置在16KHZ,所以电容要按照这个极点位置更换。
在同步buck的下管并联的二极管可能有两类
1,齐纳二极管 如BQ24105 datasheet所示,其作用是钳制开关节点电压,保护芯片以及内部的开关管,因为其主要目的是保护而不是降低功耗,所以其Vf通常是比较大的,不需要其替代下管的体二极管,实际的选择中保护电压门限合适,功率合适的齐纳二极管就可以了。
关于保护功能,以开关节点开通时出现的spike电压举列:在下管关闭而上管未打开的死区时间内,电感需要通过下管的体二极管来进行续流,而当上管打开后,体二极管从导通变为截止,由于其电荷储存效应,会导致经过短暂的时间后出现一个很大的反向恢复电流变化,这个di/dt作用在下管D级到开关节点的寄生感抗导致开关节点出现一个非常大的感应电压叠加在开关节点上。同时这个电压spike也会形成一个具有丰富谐波分量的激励源,作用于围绕开关节点的RLC、LLC谐振电路产生更大的spike电压或振铃。所以对于下管,如果是分立器件,通常要求下管的vds耐压高于Vin的80%,甚至选择两倍于vin的Vds管,加这个齐纳二极管能够钳制这个spike电压。
2,我们可能还会在集成mosfet的同步buck架构的dc-dc,charger上看到的另一种下管旁路二极管是集成类软恢复的肖特基二极管,其主要目的替代下管比较长的恢复时间和比较大的正向导通压降,提供功率,同时降低反向恢复时的di/dt(除了有利于减少开关节点的sike,在遭遇EMI测试问题时也可以采取这个方法)。实际器件选择时需要采用低寄生感抗的集成型器件,Layout上尽可能近的与下管靠近,以避免因为引脚和trace的寄生感抗使得续流电流还是会优先通过下管体二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