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thread has been locked.
If you have a related question, please click the "Ask a related question" button in the top right corner. The newly created question will be automatically linked to this question.
我的一位客户对 TDA4/J7 EVM 布局有几个问题:
问题1: 这些 DDR 信号标注是否由仿真确定?
问题2: 使用了什么材料、制造商是否提供了参考堆叠文档? 由于设计中最快的速度可能是在 CSI 和 PCIe (第4代)上、因此客户希望确保材料满足速度要求。
谢谢
John
其他问题:
是-我们对初始设计进行了一些电源域更改。 这些更改都与修复问题/和/或错误连接有关。 未对设计进行任何改进以降低功耗。
对于 TI EVM -我们对 SERDES 和 LPDDR4接口都使用了背钻。 对于 SERDES、在从内层转换到底部连接器时、从顶部10进行后钻以移除过孔残桩。 这是特定于 EVM 设计的、因为连接器位于电路板底部。 如果连接器位于顶部、则不需要背钻。 LPDDR4使用两个背钻。 bot 4用于删除命令/地址 T-branch 的过孔残桩 A。 从 BOT-L11反向钻取大多数 LPDDR4信号的残桩(因为它们在 PCB 的上半部分布线)。 这两个背钻在仿真中都展示了改进性能的方法。
每个印刷电路板制造厂都有自己的背钻要求-钻孔尺寸、直径、间距等
不常见的阻抗主要出现在 DDR 区域、这是命令/地址信号所需的 T 分支拓扑的结果。 网的分支部分应是源网的两倍。 这可能会产生一些较大的阻抗值、因此需要努力降低源网上的阻抗。 当分支变为66欧姆时、为33欧姆单端。 是-此值经仿真并显示、可提供良好的性能。
如 EVM 的制造图纸所示、所用的 PCB 材料为 Isola I-speed。 制造厂图纸中提供了层叠。
尊敬的 John:
您对此还有其他问题吗? 我们可以闭合线程吗?
此致、
Yordan